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
监管风暴之下,深圳培训市场现状如何?近日,《华夏时报》记者实地探访深圳多家学科类培训点发现,多处学科类培训机构大门紧闭,有部分门店仍正常营业。另一方面,美术、舞蹈、编程等素质类培训机构却热火朝天。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素质教育这块“蛋糕”,学科类教培机构也开始纷纷寻求转型。本报记者了解到,近日深圳新东方素质教育培训公司变更了经营范围,包含艺术、体育、科技类培训、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等项目;深圳学而思也增加了体育、科技、语言等素质教育类培训;深圳本土教育机构思考乐近期推出了艺术培训项目;邦德教育特开设了邦德研学课程体系等。
作为教育行业的重磅政策,“双减”政策引发了不少关注和热议。未来,教育培训行业将面临哪些考验和变化?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蒋永红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双减”工作的持续推进,学科类教育培训行业也迎来了低迷期。“许多教培机构为了摆脱困境纷纷向素质教育转型,但近年来素质教育已成为热门赛道,即使仍具有发展空间,培训机构的‘扎堆’转型也并不容易。”
部分学科培训机构正常办学
随着“双减”政策的到来,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8月16日,《华夏时报》记者来到深圳福田区第壹世界广场,这里的1-3楼曾是教育培训机构云集的“七巧国”。但记者发现这里早已人去楼空,楼面墙体仍张贴着褪色的教育机构广告。广场门口的保安告诉记者:“七巧国四五月份就已经停止经营了,这里的培训机构都走了。”
据了解,“七巧国”全称系深圳市七巧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前身是深圳市抓抓儿童城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从2010至2014年进行转型升级,由传统购物中心转型为儿童主题一站式购物体验中心,领先布局儿童教育培训行业,并逐步辐射至全国一、二、三线城市。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位于香蜜湖街道的东海城市广场,这里聚集了不少教培机构。记者发现商场内的学科培训机构多已大门紧闭,一家尚在营业的“邦德教育”只有一位前台值班,当记者以家长名义咨询能否给孩子报名上课时,该工作人员回复记者:“现在已经没有新开班级了,开学之后的课程还没定下来。”
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真的“凉”了吗?带着疑惑,记者又来到了深圳另一个教培行业的主要集中地——百花文化中心。刚到门口,记者就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从学科培训机构进出,广场内仍有不少学科培训机构还在上课,有的机构门口还坐着等待孩子下课的家长。
百花文化中心聚集了多家培训机构,各种学科类与素质类培训机构琳琅满目。其中有多家学科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介绍,目前暑期班还在上课,且之前已几乎报满,但一对一的课程比较灵活,现在报名后就可以安排上课。另外,当记者表示对政策的担忧时,不少工作人员还作出承诺:“如果将来受政策影响不能上课,可以退还剩余课程的款项。”
此外,《华夏时报》记者还在这里看到,精锐教育等机构将学科培训相关广告摆在显眼位置。当记者以家长名义给孩子寻找学科类教培机构时,一位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开学之后周末就不能上课了,现在还可以报名,不过你要小心谨慎一点。”
多家培训机构谋求素质教育转型
在实地探访的过程中,本报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素质类培训机构均为正常营业状态,还有不少店员热情地向记者推销自家课程。
一位编程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展示了该机构的上课模式,据他介绍,该机构将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提供乐高启蒙、人工智能编程等课程体系。“在乐高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的物理、数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学完乐高之后,可以选择少儿编程从而培养孩子的程序思维。”他认为,融合多学科知识、趣味性强的少儿编程课程恰好顺应了当下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
而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不少受到冲击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也把目光投向了素质教育领域。
本报记者注意到,近期新东方在深圳、广州等地投资成立新公司,经营范围包含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幼儿园外托管服务;面向家长实施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语言能力、艺术、体育、科技等培训;艺术考级活动等。
深圳学而思也在近期变更了经营范围。天眼查信息显示,深圳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7月28日变更了经营范围,新增了面向家长的教育咨询、中小学生校外托管等服务,还增加了从事语言能力、艺术、体育、科技等素质教育类培训经营范围。
此外,深圳首家赴港上市K12企业思考乐则是推出了艺术学科课程。7月26日,针对“双减”政策,思考乐教育发布公告表示,公司董事会将继续监察《意见》及其他相关规则及法规新规的发展,并于必要时对集团的业务营运作出调整。据悉,思考乐教育旗下已拥有思考乐•乐学品牌,涵盖少儿口才、美术、书法等课程。
另一个深圳本土企业邦德教育近期也开设了邦德研学课程体系,推出了高尔夫夏令营项目,招募对象为6-16周岁的青少年。
深圳一位教育机构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该机构近期也推出了一个素质教育产品。但他认为,目前类似产品的前景还不太明朗。“素质教育市场比k12市场需求要小不少,需要继续挖掘市场需求和打磨产品本身。”
对于教培机构转型素质教育,深圳家长也有不同的声音。家长高女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对于素质培训类的课程她并不排斥,这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但学科类的课程也不能没有,孩子落下的功课难道让家长教?”
家长黄先生则认为,学科类培训机构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相比之下,素质类课程除了能减轻课外负担之外,还有利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
那么,素质教育可以成为学科教培机构的出路吗?蒋永红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近年来素质教育已成为热门赛道,在政策扶持和资本涌入的加持下,素质教育也迎来了崛起良机。但眼下许多教培机构为了摆脱困境纷纷向素质教育转型,“扎堆”转型实际上并不容易。
“同时,学科类课程的市场也不会因“双减”政策的实施而消失,家长们对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需求依然存在。但关于学科类教培行业供给侧的遏制,从监管的层面来讲是非常困难的。这就给未来教育培训市场带来了未来甚至还可能出现打擦边球或者‘一刀切’的情况。”蒋永红进一步指出。
他认为,“双减”政策的实行,有利于缓解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兼顾孩子的全面发展,但也会让学科类教育培训行业受到冲击。“这可能导致大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面临转岗或失业的困境,家长们也可能会遭遇培训机构‘跑路’、欠费等纠纷。对于上述情况,相关部门需要提早预判和处理可能面临的问题。”